发布日期:2023-06-27 00:32:28

从诗经到唐诗古诗如何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目录

  1. 古代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各个朝代的时代特点?
  2. 《诗经》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地位,它对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3.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4. 1简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5. 从传播媒介来看中国古代诗歌经历的发展过程?

古代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各个朝代的时代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诗经》在中国文化中是什么地位,它对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 1 )抒情诗的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而正是《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众艺术的传统。中国的抒情诗创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种群众艺术,而这个传统也是由《诗经》奠定的。《诗经》的创作队伍相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人,这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3) 现实主义的传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直接面向现实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面对现实生活,把诗歌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这也正是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 1 )风雅。风、雅本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开的《诗经》的一种诗歌体裁,而《诗经》风诗和雅诗中体现出来一种共同的艺术创作精神,也就是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尤为显著,它引导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风雅因此成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时所遵守的艺术原则,成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最好武器。如唐代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来批评齐梁之时的诗风,而杜甫则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 2 )比兴。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此词也”。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源于民间走向官府,宫廷有专门的官职和从事创作诗歌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符机构,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两汉乐府诗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第四阶段:大唐盛世下的唐诗

北周大定元年,相国隋王杨坚即帝位,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馀年的南北分裂,至此重新统一。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等。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南朝的文学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品。如卢思道采用以“思妇一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薛道衡的《昔昔盐》,诗中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南朝诗风“贵于清绮”,北朝诗歌“重乎气质”。而贞观时期对于文学发展方向“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初唐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却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突出。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在唐诗发展史上,他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辞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不免有雕琢繁编之病。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伦期等,他们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1简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4)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咏史诗感人至深,两人号称“小李杜”。

6.两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1)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2)婉约派: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7.元朝时期: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

从传播媒介来看中国古代诗歌经历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学主要以诗歌的形式传播,民间文化主要通过诗歌创作和歌唱进行交流。《国语.周语》有句话说“皇帝听政,使吏献诗,献乐,献史。”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印刷术和造纸术还没有出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形式一般是口口相传。诗歌容易记忆和背诵,因为它朗朗上口,经常伴有音乐、唱歌和跳舞。

2.,屈原的“楚辞”,更是掀开了我国诗歌的崭新篇章,秦汉歌赋,抒情诗达到新高地。汉代的乐府民歌,是继 《诗经》 、“楚辞”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民间创作形式和叙事手法,为文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可咨可鉴的范例,可谓是汉代诗歌的精华。东汉文人的《故事十九首》就是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它以高度的文化造诣,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抒情诗的新高地。

3.唐代作为古典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可谓是中华文学的骄傲,李白、杜甫等世界级伟大诗人的诞生,为后世留下了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之巨的诗歌数量。

  • 从诗经到唐诗古诗如何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