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7 01:06:32

傣乡旅游攻略视频最全傣乡旅游攻略视频傣文化美食景点一网打尽

本文目录

  1. 傣族经典歌曲十首?
  2. 形容西双版纳的四字词语三个?
  3. 傣族榕树的象征意义?
  4. 云南西双版纳什么小吃最火?
  5. 傣族舞蹈家的代表作?

傣族经典歌曲十首?

1,《月光下的凤尾竹》

2,《傣家小调》

3,《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4,《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5,《彩云之南》

6,《相约在凤尾竹下》

7.《欢乐泼水节》

8.《老板傣》

9.《还不想回家》

10.《祝酒歌》

形容西双版纳的四字词语三个?

可以用植物王国,热情傣乡,避寒胜地这三个词来形容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被誉为植物王国。

版纳的主体原住民族是傣族,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三以上,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奔放大方。

西双版纳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带,冬季气候温暖宜人,是有名的避寒胜地。

傣族榕树的象征意义?

榕树是傣族崇拜的神树。当地的傣族认为傣乡始建村寨的长者,他的灵魂附在了寨子的某棵树上,为了纪念老者,庇佑寨子,故以榕树为图腾信仰。每年都要进行祭拜树的仪式,称为“祭社树”。“祭社”是傣族崇尚、关爱自然的反映。在过去,每到“祭社”这天,凡事前做过坏事的都要到“社树”前忏悔,并接受寨老代表寨中人对其的处罚,比如深刻检讨反省,视情节轻重处以承担“祭社”用的猪等费用。

傣族“祭社”活动明显带有小乘佛教的烙印,宗教的感化作用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相互渗透,使傣乡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云南西双版纳什么小吃最火?

答:云南最火的小吃有

1、傣家糯包谷

西双版纳傣家小糯玉米是地方特色玉米品种,有黄糯、花白糯、白糯和紫糯等品种,小糯玉米个头小巧,籽粒饱满丰美,口味纯正、香糯、甘甜皮薄无渣,口感很好,名声在外。尤其以独特的甘甜和糯香令人难以忘怀。

2、紫米露

紫米露是由紫米,香芋奶茶,碎冰块做成的冷饮,由于版纳天气炎热,夏天吃简直就是透心凉,即解暑又解馋。

3、特色酸凉拌

凉拌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小吃,例如米线,米干,凉面,凉粉,木瓜,芒果,酸多一等,利用当地人民种植的各式各样作料混合拌制而成,味道酸辣带甜,再加上自制酱料,形成一道美味的民间食品,赢得当地人民的好评,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味小吃,更是解酒的良药。

4、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是西双版纳地区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一道碳烤鲜罗非鱼菜肴,采用新鲜的香茅草,也是地道传统的一道傣族风味菜肴。由于做法独到、香料独特、鲜香可口,在傣味菜肴中知名度非常高,是傣家人款待贵宾不可少的一道菜。

5、菠萝饭

菠萝饭作为云南边疆傣族一道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菠萝饭与普通米饭大有区别,其独有亚热带水果菠萝的鲜、香、酸、甜,与糯米饭醇香滑润的双重口感,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6、傣味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7、傣味酸肉

西双版纳傣族善于腌渍酸肉,所腌酸肉,以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酸牛筋,以牛筋(主要为蹄筋)为原料腌制。加工时,将牛筋上的油、肉、粘膜等杂质剔去,取纯牛筋切条,煮至可以嚼食程度,捞出用冷水淘洗、滤干、晾冷。拌以适量食盐、辣椒、野花椒、蒜瓣、姜末,装入瓦坛密封腌渍,使牛筋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这道菜,筋白而净,清清爽爽,味微酸,香辣适口,是当地傣味餐馆一道独具风格的主菜。

8、酸笋煮鸡、酸笋煮鱼

酸笋煮鱼、鸡,是西双版纳傣族名菜,清新的笋子经过研制,自有特殊的酸味,用来煮鱼。掩盖鱼的腥味同时又有清笋的香味及酸味,深受版纳人喜欢。酸笋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笋去壳后切成丝,再加入盐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备用。这道菜酸香可口,十分开胃。

9、烤猪蹄

夏天的夜晚,冷淡杯、夜啤酒、各色烧烤……只要味道合适,美食从不缺人气。不知何时,特色烤猪蹄加入了版纳人民烧烤小吃摊的大军。经过整夜的用料腌制,猪蹄已经成熟,加上烈火的碳烤,香味四溢,经过10几分钟的烘烤却不流失其内在的水分,肥而不腻。

10、竹筒饭

竹筒饭又名香竹饭,是用清新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多于山区野外制造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用米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清新的竹筒中,加适量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竹筒饭是傣族食品,是具备浓厚文明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明遗产,具备广大的开辟前景。大米做饭的办法是或焖或蒸,但在云南-边关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烧饭的特别办法。

11、牛撒撇

在景谷县傣族地区,有一道傣家入用来宴请来宾的世传名菜,称之为“牛撒撇”。“牛撒撇”的特征是细腻可口,香味淳正,色泽诱人,具备健胃、消炎热、增食欲的性能,受人喜欢。牛撒撇是傣族一种风味很特别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汉族叫牛百叶)。牛撒撇之所以特别,在于它所用的特别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块,但还没被消化吸取的东西。听上去好像难以置信,然而要是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傣乡天气酷热,牛撒撇成了傣家人夏季不可缺乏的消暑食品。在最闷热的时候,你常会看到屋檐下一家老小围坐吃牛撒撇的景象。小孩童们则用芭蕉叶包上一包跑出去,边吃边玩。由于牛撒撇具备燥热解毒的效率,常吃它的人很少生病。

12、傣味鬼鸡

这道菜来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当地民族危杀鸡祭鬼的习俗,菜名听起来诡异,滋味却是好极了!火红的辣椒,滋味浓郁的大蒜,加上富裕柔韧感的幼稚鸡丝,使这道菜的色彩好像夜晚霓虹灯般斑斓,而其浓重香辣的地方风味更火呢。

傣族舞蹈家的代表作?

毛相(已逝),约相,刀美兰。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二: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众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四: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两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 傣乡旅游攻略视频最全傣乡旅游攻略视频傣文化美食景点一网打尽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策文件